• 軟體損壞資料救援
    誤分割、誤格式化、誤ghost、駭客攻擊、PQ調整失敗等...
  • 硬體損壞資料救援
    電路板芯片燒壞,不認碟、碟體書寫錯誤等...
  • 伺服器資料救援
    磁碟陣列RAID0 、RAID1、RAID1+0、NAS、SAN 、JBO
  • 筆電資料救援
    東芝、日立、邁拓、三星、富士通、昆騰、筆記型等...
  • RAID資料救援
    對RAID0、RAID1、RAID1E、RAID5E、RAID6等救援...
  • 硬碟資料救援
    IDE、SCSI、S-ATA介面的IBM、易拓,昆騰硬碟,移動硬碟...
目前位置: 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硬體行情

容量與性能取捨! 七款WD硬碟橫向測試

    大多數PC用戶在選購硬碟時,都以容量和性能為前兩位考慮的因素。在相對有限的預算下,如何容量與性能兼得,有一定的難度。

    在PATA(並行ATA,如Ultra ATA/100)最後一次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2003年,7200RPM已壓倒5400RPM成為主流轉速,不巧的是,容量的發展路線卻出現了拐點。

● 容量與性能難以兼得

    跨世紀的五年(1999~2001)可謂是硬碟行業距今最近的一個黃金時期,產品更新換代迅速,GMR(巨磁阻)磁頭的普及使硬碟的單碟容量以每年100%的增長率「狂奔」,其勢頭絲毫不亞於今日之閃存。若非硬碟廠商借此良機不斷削減盤片數量,當時的硬碟容量肯定會連年翻番。

容量與性能取捨! 七款WD硬碟橫向測試  單碟容量達到160GB的希捷Barracuda 7200.9

    無奈好景不長,在2002年年底達到80GB之後,單碟容量的發展速度明顯放緩。2003年結束時,單碟容量的新紀錄是100GB,僅比一年前提高25%。2004年,希捷(Seagate)推出單碟容量133GB的Barracuda 7200.8,但業內無人跟進;2005年,Barracuda 7200.9的160GB同樣曲高和寡,其他廠商的產品均沒有超過125GB。換句話說,在2003~2005的三年間,即使以最樂觀的方式來統計,單碟容量的年增長幅度也不超過33%。

    是誰放出了絆馬索?答曰:超順磁性效應(Superparamagnetic Effect)。傳統的縱向磁記錄(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,LMR)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潛力幾乎已被挖掘殆盡,如果進一步縮短磁記錄單元的長度,其磁極方向在室溫下就可以自動反轉,從而不能可靠地保存資料。實際上,儘管採用了更先進的TMR(隧道磁阻)磁頭,Barracuda 7200.8和7200.9仍各自經過了一段單碟容量分別為100GB和125GB的「過渡期」,也側面反映出其中的艱難。

    單碟容量前進的步伐慢下來了,可是硬碟的容量還要繼續增長以滿足需求。沒辦法,各硬碟廠商只好把前幾年減下來的盤片數量再加上去,於是乎,日立(Hitachi GST)從3碟變回5碟,希捷從2碟變回3碟——乃至4碟(Barracuda 7200.9的500GB型號)。希捷、邁拓(Maxtor,還沒被前者收購時)、日立和WD(西部資料)的第一代500GB硬碟,盤片數沒有少於4張的。

    甭管通過什麼手段實現增長,3.5英吋ATA硬碟的容量對PC用戶來說都不是問題,真正為人詬病的是性能的踟躕不前。由於轉速已穩定在7200RPM,單碟容量的提升幅度也非常有限,持續傳輸率失去了穩步前進的動力,因此加大緩存容量幾乎成了改善性能的惟一途徑。然而,硬碟(驅動器)畢竟以旋轉讀取磁記錄為根本,過分依靠本應扮演「助手」角色的半導體儲存終非正途,況且緩存擴容受到的限制因素太多,至少要發展兩三代產品才能倍增一次。

● 10000RPM桌面級產品 WD獨樹一幟

    「人間正道是滄桑」,提高轉速是更直接卻也更具挑戰性的手段。10000RPM從1997年開始得到應用,經過數代SCSI硬碟的檢驗已相當成熟,引入ATA硬碟並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阻礙,希捷和日立等上世紀末就擁有10000RPM產品的廠商之所以到現在都沒有這樣做,主要是出於經濟性上的考慮。

容量與性能取捨! 七款WD硬碟橫向測試

 10000RPM的Raptor(左)與7200RPM的Caviar SE(右),注意對比盤片尺寸

    為了控制功耗、噪音並保證可靠性,10000RPM硬碟普遍採用3.3英吋(84mm)直徑的盤片,有效面積明顯小於7200RPM和5400RPM的3.74英吋(95mm),在單碟容量上的先天劣勢顯而易見。這樣一來,7200RPM和10000RPM實際上分別代表著容量導向和性能導向,而絕大多數PC用戶對硬碟的態度都是「先容量,後性能」,很少有人會把性能放在第一位,花更多的錢買容量小得多的10000RPM。既然預期的市場規模有限,(現階段)硬碟廠商不願推出能直接為PC所用的10000RPM產品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
    因此,WD(西部資料)在2003年2月乘著SATA的東風推出的Raptor(猛禽)至今仍是「異類」。由WD扮演促成10000RPM「下嫁」SATA硬碟的「月老」絕非偶然,因為該公司也曾是SCSI市場上的玩家,既有10000RPM的經驗又無與Raptor「左右互搏」的顧慮。

    起初Raptor的目標市場並不包括PC,其使命是利用SATA接口的相對廉價,衝擊低端10000RPM SCSI硬碟,所以盤片數最多只有兩張,是「典型」SCSI硬碟的一半。不過,由於SCSI硬碟還需要SCSI卡或板載控制芯片的支持,SATA的價格優勢在PC環境中體現得更為明顯,因此Raptor的出現在客觀上使PC用戶與10000RPM硬碟之間的距離大為縮短。

    隨著SATA接口的快速普及,WD逐漸意識到高端個人用戶對萬轉硬碟的渴求使Raptor在PC環境中更受歡迎,很有必要「特別關照」,終於在今年1月推出第三代Raptor時,增加了專為PC用戶設計的版本——頂部透明的Raptor X。

    與7200RPM硬碟相比,Raptor具有較為明顯的性能優勢,但小且少的盤片使其容量不能令PC用戶滿意——目前所能提供的最大容量僅為150GB,而價格卻比500GB的7200RPM SATA硬碟還要貴。

    容量大的性能不夠,性能高的容量不足,意味著我們無法在一款SATA硬碟上「魚與熊掌兼得」。同為SATA硬碟,以容量見長的7200RPM和以性能取勝的10000RPM該如何取捨?對比評測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手段。

加入好友line@vga9721w
線上客服
@hd119